中文English

学院新闻

College News

新闻中心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组织师生代表观看电影《我本是高山》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

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

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

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

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感动中国》

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颁奖词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了解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受榜样的力量,11月27日下午,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校领导,中层干部,党员代表和学生代表前往丽江中数影城集中观看“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

观影中,旅院师生都沉浸在剧情里,数次落泪,为张桂梅老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激励,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孩子人生梦想的事迹所感动,从中汲取到了奋进的精神力量,并纷纷表示要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观后有感

【先生之风,高山仰止】

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以人民之心为心的政党,而张桂梅老师,就是这其中最优秀的党员之一。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的啊”,我以为这话也是对张老师二十多年如一日,以病体残躯坚韧不拔,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教育阻断丽江华坪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人生最妥帖的评价。

在我国,人们对老师的最高尊称是“先生”,张桂梅老师当之无愧这个称呼。当我看到张先生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时说“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许多共产党员每天正在做的事情,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们如此崇高的荣誉”,身为党员、教师,我感到惭愧,亦生思齐之心。张先生是一面旗,引领着我们,在曲折中前行,并坚信前途有光,未来可期。我更希望张先生是一点星火,她终将引燃我国教育、扶贫、扶智的燎原大火,立心立命、继往开来。

从这个角度而言,以电影的形式,让张先生的事迹依托电影的故事性传播得更远、更广,让人人敬仰张先生、仿效张先生、努力成为张先生,这是好事,不是坏事。

《我本是高山》与其他影视作品一样,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完满,这与我至今无法接受《新三国》一样。每个人心目中一定有一个符合自己期待的“张先生”,爱之深、期之切,预期违背,自然生出嫌隙与质疑,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太敬仰和尊重张先生了,容不得一点不符。

但我们大可不必因之生出对立与谩骂。须知这世界除了盼我们越来越好的自己,还有别有用心、害怕我们的事业越来越好者,他们太害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现越来越多的张桂梅们,太害怕我们越来越好了,以至于此前就有质疑张先生教学方法、抨击华坪女高生产小镇做题家云云。要知道,张先生的事迹会通过电影的方式传播更远,就也会因电影生出的质疑与谩骂致使对立由电影而延伸至现实,反而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我们究竟是为了学习传播张先生精神,还是为了考据关于张先生的电影是否每个点都做到了完美复刻。电影不是纪录片,是需要故事性的,故事、人物、情节、低谷、高潮、结局基于现实的适度改编是正常的。今年8月,我校教师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大奖,我们认为这标志着学校办学水平步入同类先进行列,而好事者以学校某宿舍尚未安装电热水器予以否定。瑕不掩瑜,小道理不可以凌驾于大道理,电影是否存在男女权之争在张桂梅精神的叙事大背景下显得苍白无力,张桂梅精神不会因为电影的某个点失却华光,这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

网上有人说电影里描绘的张桂梅不是为了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而是为了化解亡夫之痛才来到华坪的,这把张先生写小了,令人愤怒。我不认同这种说法,须知张先生也是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和正常情感。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说过,1996年8月,因丈夫的早逝,她想离开大理这片睹物思人的伤心之地,所以来到丽江华坪。当看到这里的现状后,才下定决心要用行动、用教育改变这里的贫困代际传递,并用生命在这里战斗了二十余年,终见希望。我想,张先生一定不会是因为一开始就秉持“我要去华坪做伟大的事”的念头才去的,这与太史公《报任少卿书》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其实是一样的,人的发愤图强,一开始的起因未必远大,但坚定理想信念持之以恒地去做某件事后,方见伟大。起于平凡,造就不凡,方是张先生之风,方成高山。

《我本是高山》在华坪点映时,张桂梅先生和女高的师生参加并观看了电影,观影结束后,由张先生起头,师生们齐诵了华坪女子高中的誓词——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我想,这就是张先生本人对于这部电影的态度。我们不能比张桂梅还懂张桂梅,那么,我们为何还要纠结于电影里该不该出现农村母亲酗酒、张先生会不会因为丈夫离世而来到华坪呢?

吴建峰(老师)

2023年11月24日


写于观看电影《我本是高山》之后

《我本是高山》根据张桂梅老师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她以“教书救人”为己任,给大山深处的女孩们指出了一条路、沿着知识的路走出大山动人故事 。它用电影艺术的语言生动讲述了张桂梅校长的故事,我深深地被电影中呈现出的情感、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所吸引。对人生和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选择了母亲的这样一个形象,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就是一个受害者,其实想表达的不仅是对孩子的救赎,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救赎。”电影主演海青如是说。电影情节设计巧妙,情节跌宕起伏。以高山为背景,演绎了普通人在大山中磨砺成长。影片叙事紧凑,节奏不冗余情节反转、悬念处理巧妙,我不禁十分佩服影片的巧妙构思。

从人物塑造来看,可以说演员们非常成功,所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特点。张桂梅曾经受了这样的苦难,她的成长历程让人动容,所以她关心着大山中她所能及的每一个女孩子,她的“燃灯精神”是少数人才有的宝贵品质。此外,这部电影摄影技术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所拍摄的高山景象精美,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纪实了乡村的现实场景,又不乏引申之意。体现出制作团队的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

从主题看是深刻的,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本是高山”的主题让人深思,张桂梅老师闪烁的人性光辉,使每个人都自己的特长,让普通人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特长,努力地去追求,就能到达自己心中的那座高山的顶峰。这部电影尽管在网络上有不同的议论,但我们不能随意被网络评论所裹挟,当我们走进影院,再一次被张桂梅老师所感动,再一次相信拼搏和梦想的力量,这部电影就成功了。

2022级新闻2班学生 芦佳怡

2023年11月25日


写于观看电影《我本是高山》之后

最近有机会去看了这部改编自张桂梅真实事迹的电影《我本是高山》,观影后,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那句“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当看到网络上对电影内容褒贬不一的评论,我想说的是,作为影视作品,这部电影或许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甚至某些情节不被理解,但是当你真正走进电影院,就只有泪水和感动,这部电影想传达的张桂梅校长甘于奉献,一心为学生的无私精神,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张桂梅校长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已经是一种精神象征,她代表了甘于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无私精神,她用那单薄的身躯支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认为便是形容无数诸如张桂梅先生这样为教育事业奔走半生的人。回顾电影,电影里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很立体,孩子们的表演也很真实,每一个情节撼动人心,最触动我的是山英在悬崖边喊姐姐,“我考上大学了!”,可是姐姐却不在了,特别感动,眼泪止不住地流。

2022级新闻1班学生 张阳

2023年11月26日


写于观看电影《我本是高山》之后

一次观影行

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一次教育行

旅院“燃灯”者将继续前进

争做“四有”好老师


编辑:肖静雯

记者:李朝烽 雷锡苑

实习记者:丁念 林梦

责编:高静婷 刘东兰 吴金蒲 李珊 陈昊

审核:党委宣传部

【关闭】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