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院

本院动态 Work Dynamic

【新语·第1112期】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文学院2023年暑期文学创作实践及文学创作交流会在云南武定举行


“文学是一种梦想,你们的梦想就是国家富强的希望。”2023年7月8日,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会长杨佳富大校在文学创作交流会上对参加云南武定文学创作实践的同学们说到。

7月8日上午9:40,文学院2023年暑期文学创作实践及文学创作交流会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高桥镇云南昊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云南昊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美竹,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会长杨佳富,昆明日报编辑、诗人田应时,影视制作资深制片人杨雄刚,诗人郑宏林,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文学院教师、丽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丽江市文艺评论专家、云南省美学学会会员熊斌,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文学院教师、全国著名评论家耿占春弟子郭广新,以及14名参加文学创作实践学生、带队教师参与了本次交流。

本次文学创作实践和交流会是文学院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在写作实践上真刀真枪地开展“校会企”合作模式后的成果。“校会企”合作模式即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文学院与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共建共创农业农村创作基地,并开展创作实践,基地为文学交流、实践的场所,学生文学创作实践时既要有著名作家指导,又要支持云南昊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发展,文学间接服务于“三农”。此模式自2022年建立以来,有力解决了文学院学生写作核心能力培养的困难,写作助力“三农”,引导学生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激励学生把文章写在云岭的大地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至今,文学院参与文学创作实践的学生优秀实训作品已被《澜沧江文艺》(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主办)推送达20余篇,文章情系“三农”,学生文学创作能力显著提高,逐渐走出一条写作核心能力培养的特色化道路。

此次云南昊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作基地的交流会,是“校会企”文学创作合作模式的新起点。交流会上,云南昊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美竹表达了深入合作的深切希望,并向大家介绍了“三农”的实施和走向。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会长杨佳富大校以“如何写纪实文学”为开头,给大家分享写作的要领。


当谈到纪实文学写作必须真实时,他分享了所写作品《彩色的情话》《红蝎子》的写作过程。《红蝎子》小说的写作源于一些真实事件,是将特定的故事写到特定的人物身上,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独特性,小说以刻画女性为主,生动地呈现了女性一步一步忏悔的历程。接着,杨佳富大校进一步分享了纪实文学的定位,认为纪实文学要为国家服务,要站在中国的角度来写,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内容涉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主题,写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新文学。

随后,昆明日报编辑、诗人田应时,在分析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异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诗歌创作的经验,对诗歌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作了分享。他认为诗歌创作更多靠灵感,乡村就是灵感的最佳触发地。他建议大家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细节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事物,永远对生活保持新鲜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与文学信仰。


会上,影视制作资深制片人杨雄刚也从小说如何改编成影视剧本、影视的镜头、类型片等角度进行了分享。他对《红高粱》的文学文本和影视剧本进行了认真比对分析,找出文学和影视剧本的差异,并对农村题材的电影拍摄作了交流。

此外,文学院教师熊斌、郭广新也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进行了交流,认为写好文章,多练、多改、多参考很关键。写文章一定要多写多练,多次不断修改和打磨文章,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三分写,七分改”。

带着殷切的希望,杨佳富大校给同学们赠送了他的著作,并为同学们亲笔签名,鼓励同学们将文学写作转向“三农”,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文学院文学创作实践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蓝图,开展“校会企”新型合作模式,让学生深入基层、走基层的脚力,了解实际,让文学创作实践助力“三农”,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实践路径,为培育新时代文学新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