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全力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2025年丽江文化旅游学院高校教师骨干培训班于4月30日至5月5日在湖南长沙举办,我院多位教师参与本次培训。本次培训由中南大学主办,我院多位教师参与,共同开启了一场思想与实践交融的学术盛宴。
开班典礼:凝聚共识,启航新程
5月1日上午,培训班在庄重的开班典礼中拉开帷幕。全体教师在集体合影后,正式开启为期六天的学习之旅。本次培训围绕“铸魂育人,砥砺前行”的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系统化课程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旨在激励高校教师在新时代教育事业中勇担重任。
课堂教学:理论引领,实践赋能
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课程思政、教学科研、心理健康、师德修养等多个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专业提升平台。
课程思政与育人理念:中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朱宁以《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高等教育“育人”本质》为题,深入剖析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践路径,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教学管理与竞赛成长:中南大学教学名师罗一鸣教授和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谢斌分别围绕教学管理、教育质量评估及教学竞赛分享经验,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毕业论文指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教授王卫华结合自身研究,分享了大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科学方法与实践经验,为教师提供了提升论文指导质量的实用建议。
教科研能力提升:中南大学教授黄麟淇以《成为研究者:教师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提升的路径》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高校教师如何在教学与科研中实现双向赋能。
AI赋能教育: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廖志芳带来了《AI赋能教育的高效实践(deepceek实践)》,通过案例分析与实操演示,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心理健康与师德修养: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唐海波教授和长沙教育学院教授唐良平分别从心理压力应对和师德情操修炼的角度,助力教师提升职业幸福感与教育使命感。
培训期间,教师们不仅在课堂学习,也走进韶山和岳麓书院,开展了两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活动。
韶山缅怀伟人:5月3日上午,教师们在毛泽东铜像广场举行敬献花篮仪式,随后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和故居。韶山作为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教师们在缅怀伟人风范中深刻感悟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岳麓书院文化自信:下午,教师们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探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文化根源。书院古朴的建筑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教师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结业仪式:分享成果,展望未来
5月5日下午,培训班举行了隆重的结业仪式。教师们积极分组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体会,畅所欲言地谈论着培训的收获与心灵的触动。中南大学为每位教师颁发了结业证书,表彰教师们在五一期间培训中的积极参与和优异表现。教师们一致表示,此次培训不仅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更为未来的教学科研之路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砥砺奋进,书写教育新篇
本次培训班以高水平的师资、科学的课程设计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次思想洗礼与能力提升的宝贵机会。教师们带着本次培训所获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方法,将转化为推动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以“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的担当,为学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战略注入创新动能与专业支撑。
附录1: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1.胡春花老师:立德树人,砥砺前行:中南大学研修之旅启示
为期五天的中南大学研修之旅,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为我的教学科研工作注入了多维度的新动能。课程思政培训让我深刻领悟到,思政元素不仅要如“盐溶于水”般自然融入专业知识,更需以案例为钥“解”思政。毕业论文指导与科研提升环节,专家们从选题创新到数据论证的系统指导,王卫华教授启示我们要建立“选题-开题-中期-答辩”全流程跟踪表,强化学术规范教育;在黄教授的指导下,我系统掌握了科研思维的培养方法,深入理解了中南大学采矿工艺流程的创新,切身感受到学术研究所需的严谨态度。教学竞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启发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构课堂。教育家精神与红色文化沉浸式学习,更坚定了我以德立身、以文化人的职业信仰。特别值得珍视的是心理解压工作坊,老师的引导让我在快节奏工作中找到保持教育初心的平衡支点。
此次培训既是专业能力的升级,更是一次教育情怀的唤醒,未来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在三尺讲台书写育人新篇章。
2.刘燕老师:阳光心态,赋能育人:高校教师心理调适培训心得
2025年5月4日,参加了《阳光心态与压力调适》专题培训,培训系统讲解了心理压力的概念、心理压力造成的危害、心理压力的自我判断及应对方法、抑郁症识别与治疗。这些压力并非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植根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性症候。
作为高校教师我体会到压力管理的本质是建立灵活的心理边界。培训提供的心理压力的自我判断及应对方法、抑郁症识别,不仅具有实操价值,更蕴含深刻的职业哲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是个人修养问题,而是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
这场培训让我意识到,心理调适能力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唯有保持心理弹性,我们才能在履行教育使命的同时,守护那份最初的教育热忱。
3.邓梦婷教师:铸魂育人,启智润心:教师培训的心得与使命
为期五天的教师培训落下帷幕,这段充实的时光让我受益匪浅。从理论课堂到现场教学,从教育理念到实践技能,既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深化了我对教育的理解。
朱宁教授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育人”。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教师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黄麟淇教授的分享,则让我意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的重要性,教师需以“研究者”的姿态探索教育规律,提升专业素养。
廖志芳教授则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启发我思考如何利用技术优化教学流程。谢斌副教授则从竞赛视角剖析教师成长的路径,强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重要性。这些课程让我对信息化教学和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唐海波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压力的概念、危害与表现,并提供了科学应对策略,让我学会如何平衡工作与心理健康。唐良平教授的《修炼师德情操,弘扬教育家精神》则通过生动的案例,诠释了“师德”的深层内涵,激励我以教育家精神为标杆,坚守教育初心。
韶山和岳麓书院的现场教学令我深受触动。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铜像广场,我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我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的根基。这些经历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让我意识到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传承使命。
此次培训既是一次知识的更新,也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更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新思维为驱动,以文化传承为己任。未来,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动力,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改革的践行者,为新时代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4.肖依依教师:舞心育人,蜕变新生:中南大学教师培训感悟
中南大学培训之旅:高校舞蹈教师的成长与蜕变
在中南大学的培训,让我收获满满。朱宁教授的课程思政理念,让我明白舞蹈教育应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情怀。王教授的毕业论文指导,让我懂得如何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学术训练。黄麟淇教授的科研分享,激励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推动舞蹈教育创新。廖志芳教授的 AI 赋能课程,让我看到科技为舞蹈教学带来的新机遇。现场教学让我感悟革命精神与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了在舞蹈教学中传承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唐海波教授的心理讲座,让我学会关注自身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罗一鸣教授的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让我明白教学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唐良平教授的师德讲座,让我深知教师品德的重要性。谢斌教授的教学竞赛经验,让我认识到竞赛是教师成长的良机。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高校舞蹈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己,将思政教育、科技应用、文化传承、心理健康与师德修养融入教学中,为培养优秀舞蹈人才贡献力量。
5.汪海宁教师:精管促教,赛中成长:高校教师培训心得
参加2025年高校教师培训班,在教学管理与竞赛成长方面收获颇丰。罗一鸣教授的《高校教学管理与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课程,深入剖析了教学管理的核心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数据驱动的评估体系对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他的分享让我认识到,科学的管理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教师主动参与,优化课程设计与课堂互动。谢斌副教授的《教学竞赛与青年教师成长》则从实践出发,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教学竞赛对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的催化作用。他鼓励我们勇于参赛,在备赛中锤炼教学设计与表达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管理与竞赛相辅相成。科学的管理为教学提供规范与支持,而竞赛则是教师自我突破的舞台。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优化课程内容,同时积极参与教学竞赛,磨砺技能,提升专业素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6.王成教师:铸魂立德,践行准则:新时代教师师德培训心得
唐良平教授的《修炼师德情操,弘扬教育家精神》课程让我对新时代教师十项准则有了深刻理解。这十项准则不仅是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更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唐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剖析了师德师风的内涵,强调教师应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训让我认识到,新时代教师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需关爱学生,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更需廉洁从教,抵制学术不端,维护教育公平。唐教授特别提到,师德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教育质量的基石,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始终保持教育初心。
此次培训激励我将十项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以更高的师德标准要求自己,争做“四有”好老师。